繼去年的CC7、UC7之後,這次再度受Continental馬牌輪胎的邀請,來到澳洲雪梨為大家搶先體驗馬牌即將於國內推出的最新胎款「MC7」,然而在試胎文章開始前,或許多數人還不了解MC7是一款何種取向的胎款,這邊也先為各位介紹一下MC7在馬牌產品中的定位。眾所皆知馬牌近年積極的為旗下胎款進行產品更新,目前已更新至七世代的產品從入門至高階分別已有CC7、UC7、PC7與SC7共四款,當中CC7與UC7是較強調舒適與靜肅性取向的胎款,而PC7與SC7則是運動操控取向,至於本文主角MC7,定位上是介於PC7與SC7之間,同樣是款強調性能操控的運動胎款。


看到這邊想必有人會疑惑,為何PC7與SC7之間還要插入一款性質相似的產品呢?事實上PC7與SC7是面向歐洲市場產品,只不過因應國內消費者喜好,馬牌仍將兩者導入至市場販售,至於MC7則是屬於馬牌專為亞太市場推出的產品,因此不同於歐洲向的PC7,MC7在開發時考量了更多亞洲國家的氣候型態與道路狀況,理應會更符合國內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這次遠赴雪梨的試胎行程,內容也涵蓋了賽道與一般道路的駕駛體驗,可以好好探究MC7是否符合我們對他的期待。

全名「MaxContact 7」的MC7是今年度馬牌亞太區的重點產品,這也是繼2017年發表MC6之後,時隔7年再度針對MaxContact做出更新,過去六代較為人詬病的噪音表現,據原廠表示這方面透過新科技的加入已有明顯改善,此外包含乾/濕地煞車與操控也都有做出升級,搭配以運動胎款來說還不錯的磨耗表現,MC7確實符合國內消費者想要有不錯運動性卻又能兼顧日常通勤的使用需求。


進入試胎環節前,馬牌先為來自亞太區的各國媒體舉行了一場MC7發表會,會後馬牌也安排了亞太區的產品經理Tolga Mutlu接受專訪,這部分文章後段我也會整理出幾個大家比較有興趣的問題讓大家了解。而發表會中除了介紹MC7的產品特點,還有一個亮點即是鑑於過去馬牌與知名改裝品牌Brabus有著長期合作關係,因應MC7的推出,馬牌與Brabus特地將全球限量25臺的Brabus 750裝上MC7,並實際於賽道進行激烈操駕,彰顯MC7在性能方面的真正實力,但較可惜的是其實原本馬牌要將實車運至發表會現場,但礙於其他因素最後僅有展示當時在賽道使用過的輪胎,車身部分就用一個簡單模型替代。


要能夠對應Brabus車款強大的動力輸出,輪胎性能肯定是有高程度的要求,Brabus 750是以M.AMG SL 63 4MATIC+為基礎升級,最大動力來到驚人的750hp/91.8kgm,百公裏加速僅需3.3秒,極速可達315km/h,車輛性能表現不用多說。至於輪胎部分即使MC7並不是走極致性能路線,但將MC7安裝在Brabus 750身上,代表著馬牌有信心MC7可以負荷這樣的大動力與激烈操駕,可以看到經過賽道摧殘的MC7雖有不少磨損,但整體胎面仍維持的相當良好。

【賽道體驗】


這次的試胎場地來到澳洲雪梨近郊的Luddenham賽道,這是一個中小型的簡易賽道,路幅不寬但高低起伏相當明顯,搭配幾個大U彎其實蠻考驗輪胎性能的,關卡部份馬牌規劃了乾地操控、濕地操控與濕地煞停三道關卡,車輛則會依關卡不同使用BMW 330i與Nissan Z,最後還有個小彩蛋,那就是會由教練駕駛Porsche 911,我們駕駛330i跟在教練後方,進行完整賽道的2圈Hot Lap試駕,來全方位體驗MC7的運動操駕性能。

乾地操控


首先第一關是乾地操控,如同我們去年前往泰國體驗過的CC7與UC7,MC7也擁有多項七世代新科技,其中針對抓地力方面,MC7具備「抓地花紋設計」與「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為了提升MC7轉彎時的剛性,讓車輛保有更優異的循跡性與穩定度,原廠工程師將胎面花紋設計的更貼合路面,此外轉彎時外側胎面往往需承受最大的力道與壓力,因此將外側胎面(圖中胎面橘線處)最大化以提升接觸面積並加入穩定鏈接條,可以有效將力量分配給輪胎其他部分,進而達到穩定效果,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則是為了最大化牽引力並有效增加車輛操控性而配製,專用的樹酯配方與橡膠聚合物可以讓輪胎無論是在乾/濕地路面,具備更出色的抓地力。



實際駕駛裝上MC7的330i,搭載2.0升渦輪引擎的330i,最大動力245hp/40.8kgm,雖然是全場輸出最溫和的車型,但兩百多匹馬力與破40公斤米的扭力仍然很有運動感,而且我認為這樣的動力很符合MC7的產品定位。跟著前方教練起步直接全油門輸出,沒有多餘打滑車輛隨即穩定地向前衝出,進入第一個帶點下坡的的大U彎,由於前方教練駕駛的是911,極限明顯比330i高上不少,因此在速度不慢的情況下330i搭配MC7已接近極限,可以感受到輪胎已發出微微抗議聲,不過循跡與支撐性以及帶給駕駛的安定感仍相當足夠,此時只要鬆開油門,車輛隨即回穩,抓地力雖然不如更高定位的SC7,不過運動表現已有一定程度水準,整體來說MC7搭配330i倒是一個還蠻有樂趣的組合。

溼地煞停
MC7
競品

接著來到濕地煞停關卡,這關同樣是用330i進行測試,測試方式為起步直接將車速拉至80km/h接著重踩煞車。這關除了MC7之外,馬牌也安排了另一輛裝上競品的330i讓我們分別體驗兩者的溼地煞停性能,可以用最直觀的感受與數據來分辨差異。

立即點擊




開始之前先簡單介紹MC7為了對應濕地環境所應用的新科技,馬牌主要透過「3D雷射切割花紋」、「噪音抑制系統3.0」與「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來強化MC7的溼地性能;其中胎面上的排水花紋與特殊的星形、閃電形花紋,就是運用了3D雷射切割花紋這項技術,藉由這些花紋同時從多個角度切割水流,可以有效將水從溝槽中排出,防止胎面與路面產生水膜,導致可能的水漂效應。另外在UC7曾見過的噪音抑制系統3.0,透過縱向溝槽中的流量加速器,可以加速水流經過溝槽,改善輪胎與路面的接觸面積。


經過MC7與競品的輪番測試,首先我覺得MC7從進入濕地並重踩煞車的過程中,當然ABS是持續作動,體感上則是給人一直保有抓地力道的安定感受,直到車輛停止都沒有產生打滑情況;換到另一輛裝上競品的330i,老實說整體的煞車過程感受也不差,不過在一開始重踩煞車的瞬間會覺得抓地力不如MC7,但隨著車速降低,輪胎的抓地力道也漸漸回復,但話雖如此,從車輛停止時的位置來看,MC7應該是有著較短的煞停距離。

MC7成績
競品成績
整組成績

果然透過車上架設的儀器,我駕駛MC7的煞停距離為21.87公尺,競品成績則是23.07公尺,兩者相差1.2公尺,大約是接近一個車頭的長度,可別小看這1公尺的長度,這可能就是換保桿跟換車的差距啊,當然啦遇到下雨天或是濕滑路面,最保險的方式還是降低車速,畢竟輪胎會隨著裏程增加壽命會有所衰退,不可能一直保時新胎時的抓地表現。

濕地操控

第三關來到的是溼地操控,這關是一個帶上坡的U彎且不停的灑上水模擬濕滑的路面,測試方式則是將車速提升至約65km/h,接著鬆開油門進入彎道,在不踩煞車的情況下體驗輪胎的抓地與循跡性表現,與溼地煞停關卡相同,同樣會有MC7與競品的比較。


這關我先體驗的是競品輪胎,依照教練指示將車速提升至約65km/h後,進入濕滑路面並試著切入彎頂點來控制車輛路線,但在這樣的條件下競品已幾乎無法抓住車身,即使不斷修正方向盤車輛仍一直向外拋,已經沒有抓地力可言。接著換成MC7,同樣將車速提升至定位後,進入彎道可以感受到輪胎仍維持著抓地力,雖然一樣會有外拋的推頭感受,但透過修正方向盤就可以將車輛路線作出修正,當車速降下來後再補點油門,車輛就會受控的回到正確路線上。兩相對比之下,MC7與競品所呈現的差異性相當明顯。


結束了三道關卡的體驗,最後就是令人期待的Hot Lap了,可惜911與Z都是由教練駕駛,我們一律都是開330i跟在教練後方,911與Z只能坐在副駕體驗;首先先來分享Z的乘坐感受,3.0升V6渦輪引擎具備最大400匹的馬力輸出,相比330i又大上不少,但對應這樣的動力,MC7仍然表現得相當稱職,面對高低起伏的Luddenham賽道,可以感覺到輪胎都緊緊的抓住地面,沒有出現多餘的躁動,也難怪原廠會將MC7裝至Brabus 750上,這條胎完全可以應付賽道使用。


接著親自駕駛330i,或許是原廠教練也相當信任MC7的能耐,車速是帶的蠻快的,操控性部分就如同我在乾地操駕關卡的感受,出彎補下油門可以感受到車尾微微地向外滑動,但整體車輛是受控的,控制好速度幾個下坡U彎車輛也能聽話的朝正確路線前進,不會產生推頭現象,我想即使平常用來代步通勤,但若是突然想下下賽道,MC7絕對也能提供水準之上的操控性能。

【道路試駕】


在賽道體驗完MC7之後,馬牌在隔天也安排了一段破百公裏的道路試駕,我們將從市區下榻飯店開往一處酒莊渡假中心,不過道路試駕除了主角MC7,另外還有兩輛分別搭配SC7與UC7的3系列,因此過程中我們也會換手,來體驗MC7、SC7與UC7的道路試駕感受。很幸運的第一段我們抽到的即是MC7,剛好可以好好體驗MC7在市區、高速與郊區山路的反饋。



一開始先由原廠人員將車輛開離市區,這段路程我也坐在後座好好的感受了MC7帶給後座乘客的反饋,在還沒有與SC7及UC7的比較之前,我認為MC7的舒適度已經有不錯發揮,然而這邊之所以會這樣說,原因是後續在SC7與UC7上,其實三者有蠻明顯的差異。但先單就在市區道路的乘坐體感,確實在運動性能之餘,MC7還是保有一定的乘坐品質,面對市區的一些坑洞與爛路,處理上雖然還是略遜於與強調通勤的舒適胎,但至少還是保有Q彈的回饋,不會過於死硬。胎噪部分,我們實際用手機分貝App測量,在市區與高速路段整體車內分貝值都落在65dB上下,以運動胎來說其實表現算是非常不錯。


抵達第一個換手點稍作休息,接下來車款將換成M3搭配SC7。



體驗完MC7之後,接著換成使用SC7的G80 M3 Competition,第二段路程多數都是山路理應很適合SC7的發揮,只可惜必須跟在車隊後方,在速度不夠快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真正感受出SC7的實力。即使如此SC7確實在操控與路感方面都比MC7再更進階,當然相對的胎噪方面也是更加有感,只能說性能與靜肅性真的很難兼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除非是要追求操駕樂趣的熱血分子,不然將部分操控點數拿去補在舒適與靜肅的MC7就顯得更加適合多數消費者。


最後一段路換成體驗UC7,車款也換回一般的330i,接連從MC7、SC7試到UC7,一上路可以明顯感受到UC7確實是一條舒適度相當不錯的均衡型胎款,面對路面的處理柔韌軟Q許多,但當中最讓我感到顯著差異的則是噪音表現,從輪拱底盤傳出來的胎噪聲UC7抑制的最為出色,如果你平常是一位不大腳油門、屬於溫和派的駕駛,那UC7絕對會比MC7更加適合你。


文章開頭提過,發表會後我們也專訪到了馬牌亞太區的產品經理Tolga Mutlu(圖右)與澳洲董事經理Mitchell Golledge(圖左),趁此訪談機會Tolga與Mitch也回答了一些提問,這部分我就整理幾個可能比較感興趣也想知道的問題讓大家了解。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馬牌有必要為亞太地區開發專用輪胎,這與世界其他地區輪胎有何不同?
Tolga表示:MC7是為了滿足亞太地區駕駛的需求而設計的。當涉及到噪音和舒適度時,車主們往往更喜歡較低的噪音和舒適的駕駛體驗。當然,這是我們在開發新產品以及為亞太地區制定的產品策略中所考慮到的事情。這點與其他地區有些不同。噪音取決於汽車和駕駛者的敏感度,這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感知。因此,這是我們在開發產品時就必須考慮到的點。

第二個問題為對於在PC7與MC7之間選擇的消費者,你會給予什麼建議?從你的角度來看你會較推薦什麼?
Tolga表示:PC7是我們的全能型產品,因此它註重安全性和舒適性。而MC7則是我們的高性能輪胎,專註於運動型車款的日常行駛和降噪。當然最終取決於消費者的選擇。所以他們實際上可以在相同尺寸下選擇運動舒適型輪胎或運動操控型輪胎。我們希望確保我們推向市場的是一個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你會看到這兩種輪胎之間有一些尺寸重疊。

第三個問題為隨著七世代產品上市,您是否能簡單透露接下來的產品佈局?
Tolga表示:我們將繼續密切關註行業趨勢和汽車零部件及車輛周圍發生的重大變革。除了電動車之外,我們還註意到汽車款式變得越來越大,因此需要更多高性能的輪胎,我們必須考慮如何在未來滿足這些需求。

第四個問題為對於電動車需求不斷增長,馬牌輪胎的看法為何?關於電動車胎這部分您未來是否有任何策略或是研究?
Mitch表示:我們這裡有很多不同的市場,每個市場的電動汽車市場發展情況都不盡相同。以中國為例,他們的普及度相當高。就我們澳大利亞而言,在過去12個月裡,我們的電動新車比例從3%增加到了8%。隨著電動汽車進入每個單獨的市場,馬牌輪胎就會推出專用於電動車的輪胎。
Tolga表示:我們的七世代產品是與電動車適用(EV Compatible)的。七代產品已解決了噪音和舒適性問題,因此也適用於沒有引擎噪音的電動車。另一方面,由於電動車車體更重,輪胎耗損速度預計會更快,這部分我們的第七代產品也具備良好的裏程壽命。我們在某些市場已推出了eContact產品,期具備降噪和高裏程的特點。它能夠降低滾動阻力,從而解決消費者對於續航裏程的擔憂。此外,它還搭載了馬牌的ContiSeal技術。這是因為我們發現許多汽車沒有備用輪胎,ContiSeal技術有助於解決穿刺防護問題,確保輪胎可以持續行駛。正如我們所說,隨著市場的發展,我們會將eContact推廣到不同的市場。


以上就是這次MC7的試胎報導,總結來說,MC7確實在舒適性與運動性取的一個良好平衡,過去六代較讓人詬病的噪音表現我認為七代有明顯進步,如果你平常是屬於微熱血的駕駛方式,但日常通勤時又不想被家人抱怨輪胎不夠舒適,那或許MC7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後根據臺灣官方規劃,MC7預計會在六月下旬正式上市,首波將提供16~20吋不等的細部規格,主力型號則會放在較主流的18與19吋,下方就附上規格表供大家參考囉。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本篇 Continental MC7 澳洲試胎 的觀點或過去使用馬牌輪胎的經驗,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為馬牌隨身硬殼小包,僅有1個名額喔。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24年5月27日中午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setos209 的頭像
    tesetos209

    60種賺錢的方法來增加額外收入!2024更新